My pages

This page shows my ...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我們都是在台灣的土地上長大

有人看著觀音山長大
有人看著阿里山長大
有人看著大武山長大
有更多的人看著台灣不同的山脈成長
台灣的每一座山巒都有我們的記憶與腳步的痕跡
台灣橫著看、豎著看、上山看、下海看
看的還是我們的台灣

有人聽著喇叭聲音長大
有人聽著蟲鳴鳥聲長大
有人聽著晨鐘暮鼓長大
有更多的人聽著台灣不同的聲音成長
台灣的每一個原音都是我們的經歷與共同的體驗
台灣躺著聽、站著聽、走路聽、開車聽
聽的就是我們的台灣的聲音

有人喝著淡水河的水長大
有人喝著濁水溪的水長大
有人喝著高屏溪的水長大
有更多的人喝著台灣不同的山川的水成長
台灣的每一條溪流孕育我們的生命與豐富的活力
我們仰著喝、盡情地喝、快樂地喝、勇敢地喝
喝的都是台灣土地上的水

有人說國語長大
有人說台語長大
有人說客家話長大
有更多的人說著台灣不同的語言成長
台灣的每一種語言都有我們的文化與床邊的故事
我們上課時說、玩樂時說、作夢時說、爭吵時說
我們說的正是台灣動人的故事

有人吃台灣小菜長大
有人吃客家小炒長大
有人吃湘浙港餚長大
有更多的人吃著台灣不同的菜色成長
台灣的每一道佳餚都是我們的口味與媽媽的味道
我們早餐吃、中餐吃、晚餐吃、宵夜吃
吃的都是台灣的山珍海味

有人是在台北長大
有人是在高雄長大
有人是在花蓮長大
有更多的人在台灣不同的縣市成長
台灣的每一塊土地承載我們的一切與豐碩的物產
我們在基隆、在台中、在嘉義、在屏東
我們都是在台灣的土地上長大

7/18/2006

後記:
這是最近以來,看到最令自己感動的畫面,有空的話也可以連結到以下的網址看一看http://blog.yam.com/cwblog/。「線上數位影像展--當2006回顧1981,咀嚼台灣的歷程與歲月痕跡」以上是看完該網頁寫下的感想。

相關連結:看「海角七號」感想talking Taiwan

看「海角七號」感想

「海角七號」在打破國片票房紀錄的一片叫好又叫座的聲浪中,自己終於也偕同全家去看了這部令人期待的電影。

總體而言,確實如先前看到的諸多評論,有著不錯的故事主題、場景、對白、與人物塑造等,當然墾丁這個一般人不甚熟悉的地方,藉著這部電影讓民眾有更深層的認識,由此也引發個人對台灣電影事業的期待。

長久以來,沒有看到令人感動的國片,這部「海角七號」或多或少填補許多人對國片的空缺與遺憾,間接的掀起這波叫好又叫座的評價。然而,由於對這部電影的高期待,也有了不同於多數民眾的想法。

首先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的教育性不足甚為可惜,枉費有這麼叫好又叫座的票房,其實由「海角七號」聯想到一部外片「搖滾教室」,這部影片男主角也是一位潦倒愛音樂的大男生,在歷經冒充代課教師,帶領一群不被看好的班級,組成一個樂團,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色,完成一項搖滾大賽的不可能的任務也獲得首獎,「海角七號」確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臨時組成的雜牌軍樂團,在墾丁春天吶喊音樂季的場景下,扮演了代表屏東在地樂團的開場演出,同樣完成一場超水準且奇蹟式的表演。

「搖滾教室」中冒牌代課教師的男主角,在塑造不失其個人特質外,追求理想、永不放棄、執著的堅持後,獲得的成就感與自我認同,蛻變成積極上進的正面形象,反觀「海角七號」電影中的阿嘉,所塑造的放蕩不羈、我行我素、目中無人的自傲、反社會、反傳統,幾乎所有社會道德價值觀的負面形象統統有,然而在片中卻未能有所交代、改變、或顯現出在社會正面道德的人格特質,再反過來思考,是否「阿嘉」真的代表現在年輕的化身?如真是如此,一部能夠發人深省的好片,應該更兼負著孕育喚化人心的教育理念,或許這是苛求。

一部電影能夠叫好叫座著實不容易,如果因為這部電影可以激發年輕人的上進心,導入正面的社會風氣,何嘗不是能發人深省饒富教育意味的邊際效益與社會責任。在「海角七號」電影中的阿嘉,經歷過演唱會的洗鍊後,若能展現親情的正面向,在他的母親、民代主席繼父其實都有很強烈的愛子之深的表達,然而未見到阿嘉的感恩情境塑造,更遑論反哺之心,留下的仍是負面的社會價值道德觀。

再談到友情,團員中每一位都有特別的人格特質的形塑,大家對阿家可以說是容忍有加,可惜的是未形塑表達阿嘉對團員友情回饋的情境,難道我們的年輕人都沒有了感恩的心嗎?倒是茂伯的角色,的確是性情中人、直率、中道、正直、有責任感等非常正面的形象塑造,但是我們的年輕人呢?難道這是我們社會現在的現象?如是,那麼導演、編劇更應該加入教育性的一面。

對於鍵盤手的小女生,擔任過霹靂小組人員的原住民警察,原來都是相當棒的角色,但是從影片中,仍是非常可惜沒有交代較多的正面的教育意義,反倒是手指受了傷的警察伯伯,仍然展現了中道精神,在台下默默的鼓勵欣賞團員們賣力的演出,在遞上口琴那一刻,不居厥偉又再展現出「發之中節」的精神,但是我們的年輕人的角色塑造呢?不禁要問我們的年輕人就是這樣嗎?

一部好片是能夠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想想多年前如吳念真、侯孝賢的電影,之所以叫好是擷取台灣本土素材,令人感動的是捕捉鄉土人物、民情、影像、以及許多小人物的真實面,對於成長於同時代的人們,確實能夠深深打動人心而引起共鳴,然而這樣的電影是很難能跨越時空,少了故事性、發人深省的感動性,這也說明在一串這類系列所謂鄉土電影的產生,多了則無特殊性,民眾看了也覺得無新意,自然就要消沉下來。「海角七號」現在能夠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我懷疑這部電影能否跨越時空,而仍夠依然叫好叫座?

「海角七號」的主題曲,說實在的除了在電影中聽到的感動,因為能夠配合劇情的發展外,雖然也輕快、活潑及韻律十足,但總覺得缺乏那種讓人餘音繞耳,能讓人一再回味的感覺,像真善美、屋上提琴手等經典影片的音樂、歌曲無不動人、歷久彌新,再看較新的電影如修女也瘋狂的Follow me,K歌情人的主題曲等,就有那種令人一再回味、朗朗上口的音樂性,或許我真的老了,不屬於這個年輕世代了。

其實歌曲本身,除了音樂性外,仍要有搭配的歌詞,總覺得的片中的詞曲尚不及「海角七號」本身想要表達意境,反而是口白的日文信件中,諸多真情流露的詞句,未能展現於歌詞之中。其實片中,最令人動容、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應該就是野玫瑰,在國寶茂伯二絃琴的帶動下,再次掀起高潮,當然這個令人感動的音樂元素,其實是野玫瑰本身這首音樂。

一部能令人感動的電影有什麼元素?故事性應是其中之一吧!「海角七號」中的日文信件是非常棒的動人故事,然而要屏東在地樂團在春天吶喊演唱會首演的引導,個人就覺得有點兒牽強,固然片中有諸多輕鬆詼諧性,也有許多經典的對白,以及取鏡頭不錯的構思,可是總覺得故事主軸的連貫性有所欠缺,當然要成為跨越時空的經典電影,要能夠讓人娓娓道來、歷久不衰的故事性是不可或缺的。

在和朋友們聊到「海角七號」在以墾丁為場景,突然想到「恆春搶孤」的戲碼,可以是個很棒的故事與背景取材,可以塑造許多意象、內涵,展現風土民情,像最近看的「街頭日記」的Classroom 203,就是很棒的故事。

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事,當然這也證明「海角七號」的成功,著實也是個人對台灣的期待,希望還能常看到像這樣棒的國片。

2008/9/30

相關連結:敬業、專業、樂業我們都是在台灣的土地上長大

free coun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