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ages

This page shows my ...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這學期上一門課,由於是進修部的課程,多數學生白天忙碌於工作,常有學生精神不濟的現象,為了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就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在課堂上提問,若能正確回答問題就給予加分,這樣的作法,評估起來有幾項優點:

  1. 學生會去思考問題內容與其含義。
  2. 學生會努力翻書,找答案。
  3. 可讓學生提高注意力於講授的內容。
  4. 在提問與回答問題中,增加了師生互動與一些笑料。

本文不是要談教學方法,或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要說的是,在這樣的提問與回答過程中,所發現的現象,許多人無法「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舉例來說,有些學生常常只是以關鍵字的方式來做簡單的描述,當要他們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時,只能以「哩哩啦啦」(台語)來形容,聽到的還是片斷的說明,所以總要提示學生要「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要「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有難度嗎?或許對於不善於言詞的人,真的有些難度,不過總是要請學生們多多練習,畢竟在職場上也好,人際溝通也好,大家期待聽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無法「講一個完整的故事」的原因,除了對專業內涵不夠了解之外,事實上也發現,有學生能夠將主要正確的關鍵字講出來,在來回問答中,其實也發現學生可能懂、也了解問題的內涵,只是無法完整表達清楚,然而在鼓勵同學「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卻往往聽不到一個完整的故事,究其原因,有可能是缺乏邏輯推衍的訓練,確實有學生對於適當的組織、邏輯化的陳述「講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件事,有其障礙與困難。

如何「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其實還是需要磨練與訓練。多數的學子在學習成長與就學過程中,少有自我表達的機會,也就少了「即時」、「即席」回應說話的訓練,當然就不容易去「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另外,除了要「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同時也相當重要的就是「寫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批閱學生的書面報告,甚至考試時同學的作答,就可看出一位學生「寫一個完整的故事」的能力與能耐。

學子們可以多多自我練習「講一個完整的故事」,甚至練習「寫一個完整的故事」,而老師也可以思考如何訓練同學們,學習及應用「講一個完整的故事」的基本能力。

2009/05/06

相關連結:談問「問題」的能力實力、表達能力與呈現度

先有「義」,再有「情」

上週日晚到林醫師那兒敘談,大伙兒談到委請專業人士製作音樂編曲之事,過程中是有些曲折,因此談到了處理事情,需先考慮「義」,不能先發了「情」。

「義」是公義、是道理,人事物都有其「義」,在人要「信」,對事也要「信」,就物也是「信」,在處理人事物之中,若先發了「情」,往往會忽略了「義」,而遷就了「情」,如此一來,在事情上原有的「義」恐怕會有所流失。

舉例來說,雙方在洽談生意時,人事物均隱含於其中,談生意的人講究的是信用,不能用情,例如:因為認識某人、或因為曾經某人有助於誰,所以就如何如何,其實這就是「情」超越了「義」。

在生意的事與物方面,一般自然有其普遍認知之事物的約定,事有其應為與不應為的事,物有其價值與品質,人家說:Business is business,生意歸生意,談生意過程中的人事物之義理是了然皆知的道理,都有共通認定的基準,萬萬不能由「情」,而對人事物的「義」打了折扣,所以說:先有「義」,再有「情」。

如此說來,若是凡事都談「義」,而不談「情」,會不會變成了無情呢?個人認為,「義」、「情」應是一體兩面,談生意先發乎「情」,能讓人們彼此的距離拉近是一件事,固然也是好,但是人事物之「義」也是一件事,卻不可背離。

有人說「生意嘴,乎睿睿」,這或許就是發乎「情」的表現,然而更重要的是,「義」不可偏離,要知道信用與言行合一,才是「義」的真諦。

「義」是中心,在人事物之「義」的中心,不可偏離,也就是要「居中」,居於「義」之中心,然而完完全全、百分之百的「居中」,在人來說,是幾乎不可能的,唯有去「積中」,也就是盡量去靠近中心,去累積、積蓄自己傾向中心的「居中」能力,所以說是「積中」。

人事物之「義」皆有其公眾共同認知的義理,在發乎「情」的同時,「義」的中心可不能忘,唯有秉持「積中」去「居中」於「義」的中心,比較能避免「情」的困擾,所以本文的標題是:先有「義」,再有「情」。

2009/05/06

相關連結:信義仁禮智「實」與「虛」

往上一層級之思考

前文提到「爬金字塔組織的這座山」 ,有很多有意思的思考可以探討,本文講的是「往上一層級的思考」。

很多人都能兢兢業業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就自己負責的工作,盡心盡力的完成每一項被派授的任務。

本文所說的「往上一層級的思考」,也就是想一下,往上一層級的主管在想什麼?對於每一位努力於自身工作的員工、小組長、小主管,捫心自問在執行或完成所被交付的任務與工作時,是否揣摩過上一階層之主管所要看到的成果是什麼?也就是揣摩「往上一層級的思考」!

說到這裡,提到揣摩「往上一層級之思考」,並不是要大家去「揣摩上意」或「拍馬屁」的意思,而是每一位員工對於自己盡心盡力完成所負責的工作時,自己所認知的工作或任務的結案,是否達到主管或老闆的認同?自己所辛勤工作完成的成果,是否能為公司所贊同、甚至賞識?

當我們在爬山過程中的任一個高度,就該好好的認識、熟悉這個高度的一草一木,以及週遭所見到的景色、景物,也就是說在每一個工作層級,都能夠盡心盡力做好這個層級所需要做的工作與任務。除此之外,請大家思考的是,在每一個層級的工作與任務,不就是由上一層級的主管所負責的吧!那麼如何評估自己完成的工作與任務,策略之一就是「往上一層級之思考」,來檢視自己的工作成果與任務的完成度。

大家想一想,每位員工所執行的一項工作或任務,常常不就是上級一層一層派授下來的,在基層的人員,如果不知上一層級、或上二層級主管的期待與認知的績效,那麼如何能夠說是,順利圓滿的完成派授的任務?因為是否圓滿成功完成工作或任務,常常是「往上一層級之思考」,所以,每位員工有必要了解「往上一層級之思考」是什麼!

舉例來說,一位員工已經盡心盡力地付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如果能夠讓自己做到「往上一層級之思考」,是不是更能去體會應該要有的、所謂「圓滿成功的工作與任務」的真義,畢竟上一層級也有其上一層級的思考,也有其所需面對再上一層級的觀點與要求。因此,做一位在爬山的員工,可以訓練自己隨時能抽空想像一下,「往上一層級之思考」是什麼?在高一點的山腰,所看到的景色會是什麼?所面對的景物會是什麼?

相信在透過「往上一層級之思考」會帶給自己有不一樣的觀點,與執行現階段工作或任務之參考,也容易去自我檢討與修正所執行工作之內涵,更能了解所肩負任務的潛在意義。

2009/05/06

相關連結:從對方的角度思考「打字員」與「秘書」

爬山,爬金字塔組織的這座山

通常都說一個組織為金字塔結構,因為基層員工人數最多,也都在金字塔底部,逐漸往上則有各級之主管,愈往上則高階主管就愈來愈少,這就是典型的金字塔結構。

如果以這個組織的金字塔結構,看成是一座山,人們都說工作上由基層幹起,那麼每一位員工在這公司的職涯發展與努力工作中,期盼升級、升遷、晉升小組長、小主管,甚至是課長、經理等,那麼這個過程,是不是就像在爬山,在爬金字塔組織的這座山。

一位社會新鮮人,若從公司的基層做起,在漫漫的職場生涯中,這趟爬山的路途,或許是辛苦的,如何爬這座金字塔組織的山呢?這座山是怎樣的模樣呢?其實爬金字塔組織的這座山,有很多有意思的思考可以探討。

當人們從山腳下開始爬山,就要看清楚山腳下的一景一物,與其一草一木。也就是說,當一位員工從公司的基層做起,就要充分了解基層所見到、遭遇、面對的人事物。

一座山,在山腳下有山腳下的景色,在半山腰有半山腰的景色,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視野,當然在低處、在高處都有不同的景色可以欣賞,可以去體會。每一位員工不管在基層、或在主管階層,都有必要好好了解、體會在各個層級的工作與任務。

在爬山的過程中,在已經走過的山路、在已經待過、經歷過的高度,都要能夠駐足去欣賞、體會在不同高度的不同景色。每一位員工在現有崗位,就需要扮演好這個角色所應有的表現。

熱力學中有所謂的不可逆循環,在化學變化中,也有不可逆的化學反應,在爬這座金字塔組織的這座山,往往也是不可逆的,一旦走過就很難再回頭,如同人生道路,也是不可逆的,年經過的歲月就是不可逆的。每一位員工在現有崗位,就需要認知這個不可逆的現象,大概沒有一位當過經理的人,能夠接受在同一家公司重新擔任基層的工友工作。

爬山是辛苦的嗎?說是也是,也能夠不是。「苦中作樂」已經是「苦」在其中了,仍能「樂」得起來嗎?或許要「甘之如飴」比較好吧!

每一位員工既然已經來到這座山,山路肯定是要走的,走的過程要如何走?要以什麼心情走?還是操之在己的!

2009/05/04

相關連結:展望過去、把握現在、不管未來初積

free coun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