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ages

This page shows my ...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know what - know why - know how】之再省思

前文曾寫過 know what - know why - know how,是指處理一件事情之三個層次:

第一,          Know what,知道事情的狀況
第二,          Know why,知道為什麼是這樣的狀態
第三,          Know how,知道要如何改善目前的狀況

這三個層次的處理原則,自己常常拿出來應用,不管是學校的行政事務、解決工程上的問題、或進行學術性研究,若能掌握到其【中心理念】,又能依此know what - know why – know how之三層次去思考、應用,做起事來,應會是很有效率,而且具有邏輯性。

這幾天,在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究,與同學討論事情,又有另一番的體悟。所謂研究,英文是researchre有再、又、重複之意。search,就是尋找、找到、尋覓、尋求。所以,research引申來說,就是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的尋找我們要的答案、解決事情之方法,並能獲得滿意的結果。這個大原則,聽起來,看起來似乎相當容易,可是,問題來了,如何有系統化,有效的進行【研究】(research)呢?

本文再一次延伸探討know what - know why - know how之思考,建議讀者由以下提示開始:

1.     Know what:需要去了解 What to know?  What to solve?  What to get?
2.     Know why:需要去了解Why to know?  Why to solve?  Why to get?
3.     Know how:需要去了解How to know?  How to solve?  How to get?




 

首先,【What to know/What to solve/What to get?】:當我們要處理一件事情、一種狀況、一個問題,可以先問自己what想要知道甚麼?想要解決甚麼事情、情況或問題?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其次,【Why to know/Why to solve/Why to get?】:就是要釐清why為什麼要處理這件事情?為什麼要改善這個狀況、情況?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得到這樣的結果?

最後,【How to know/How to solve/How to get?】,就是要找到how如何處理的方式、怎樣處理的措施、改善方案、或解決之辦法?以及如何得到想要的結果?

各位讀者,這樣的提示思考,有譜了嗎?在此就舉例來說明,【What to know/What to solve/What to get??】、【Why to know/Why to solve/Why to get?】、【How to know/How to solve/How to get?】的邏輯與應用。



譬如說,一家公司的營業績效不佳、或是有一件懸而未決的工程問題、或是有員工的可能各種情況,這就是一件需要處理的事情,需要改善的狀況,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自問一下what to know?所謂營業績效不佳,是怎樣的狀況?那麼需要知道哪些訊息呢?舉凡事情、事務都牽涉到【人事物】,也會連結到【時地】,統合來說,就是【人事時地物】的綜合考慮,前文也提出【問問題的能力】之重要性,這時候就可以自問自答了!

所謂營業績效不佳,是怎樣的狀況?是營業額嗎?是哪些產品?是業務人員不力嗎?是行銷策略嗎?是通路嗎?是季節性、還是常態性?、、、林林種種,在【know what】階段,就是要去了解:要知道什麼?要解決什麼?要達到什麼目標?也就是要經過【What to know?  What to solve? What to get?】,才能夠真正的【know what】!

在進行【know what】的同時,也要一併探討【know why】,也就是要同步思考【Why to know?  Why to solve? Why to get?】,透過這些自我提問,深入檢視、思考這些所列出來的因素,有那麼重要嗎?確認這件事情、這種狀況、這個問題,為什麼需要去解決?又為什麼要達到所訂定的目標?

最後,既然歷經了【know what】、【know why】的過程,就要啟動【know how】的階段,要開始【How to know? How to solve? How to get?】的思考,也就是要規劃具有可執行性的行動方案、實施方式、改善措施等,至於如何做呢?仍待最熟悉自己所面臨的事情、狀況、問題的讀者們的智慧思考。

再從另一個面向,分別來看【know what】、【know why】、【know how】的過程。


要真正的【know what】,需要自我檢視【What to know? Why to know? How to know?】,想要知道什麼?為什麼要知道?如何能夠知道?就是要建立【資訊收集機制】,一家公司如果要解決改進如營業績效的問題,當然首要步驟,就是【know what】,靠的就是系統化、有效率、具體可行的【資訊收集機制】,如果可能,最好能夠建立【資料庫管理系統】,具有儲存及取用(storage and retrieval)功能,著重在數據資料(data)的收集與整理,最好還能夠將data轉換成information,也就是將原始數據轉換成有用的資訊(Data vs. information)

有了第一階段的【know what】,第二階段就是【know why】,如何去【know why】?也是三個步驟,【What to solve? Why to solve? How to solve?】,在此【know why】階段,重要的是有沒有建立【檢討機制】,有的公司或許有主管會議,或甚至對於營運績效也會召開營運績效檢討改進會議,如果有,很好,表示公司已經建立了【檢討機制】,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沒有前一階段【know what】的【資訊收集機制】,是否能夠有充分的完整資訊?在檢討過程中,必須要有足夠的相關資訊,才能有效的檢討回饋改進。

在【know why】階段,就需要將【know what】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升級提昇為【管理資訊系統】,才能有效的自我檢討!在此【檢討】或許太嚴厲,自我檢核(self audit)是比較貼切的說法,不管是檢討或檢核,絕對不是批評,不在你我的對峙,不在爭執誰的對錯,其最高指導原則,可以引用【你我他他】的理念,檢核重要的意義在【know why】,以能規劃【know how】,並能確實啟動之!

最後的第三階段在【know how】,要能夠尋求改進之道的【know how】,也可循What to get? Why to get? How to get?】三個步驟進行思考規劃,也就是要改進什麼、為什麼要改進、如何改進?在此階段,要能夠有具體的【改進機制】,以能夠提出具體的改善方案,而且要考慮方案的可執行性。同時,如果能將【know why】階段所建立的【管理資訊系統】,再提升為【資訊決策系統】,將可快速輔助達到【know how】的決策思考。

綜合來說,【know what】、【know why】、【know how】之三個階段過程,應該必須是個循環系統,【know what】是要能提出現況分析報告,【know why】要能夠完成原因探討之檢討報告,【know how】則是要提出改善精進之計畫,據以推動執行,而且要能夠循環,形成具有迴圈式的持續改善機制。

2012/09/08

相關連結:Data vs. information談「直線式」與「迴圈式」之行政措施know what - know why - know how邏輯、換位、後置、直覺

Positive Thinking

Positive Thinking,也就是正面思考,凡事都以正向、正面、光明面、友善面、積極面等樂觀的方式,去看待、對待、適應人、事、物的更迭、變化、轉換。

Positive Thinking的反義,當然就是Negative Thinking,林醫師常說【思益清靜】,就是要基於【思益】的Positive Thinking,在此就不特別闡述什麼是Negative Thinking,因為要Positive Thinking,就要排除舉凡人事物之Negative Side

前幾天,有外賓來訪,介紹了實驗室最新的研究成果,發展出特殊的鐵琴形狀設計,不同於傳統鐵琴,一片一個音階,所新設計的鐵琴片,一次敲擊就可以聽到如DoMeSo三個音階的和弦音,在此不在介紹這個新發現,而是當時該外賓立即回覆,這樣的發明應該可以成為百萬富翁,結果呢,當時未經思索冒出來的英文是,I doubt it

這樣的回答,固然是自己的直覺反應,但是在自詡有這樣的和弦鐵琴片之創新發明,竟然連自己都沒有去Positive Thinking關於它的未來,若有真正的Positive Thinking,應該會說,Sure, I hope so。雖然一向自認為是一個貫徹Positive Thinking的人,也是【思益清靜】的忠實行動者,事後的回想,到底自己缺了什麼?

Positive Thinking的道理人人都懂,那麼為什麼不是每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對任何事、物,都能一貫如一的堅守Positive Thinking呢?why?因為,還沒有做到真正的【知行止】!

看一下Steve Jobs在蘋果公司,發展了多少產品,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如Apple IIMACMacintoshIPad,到最近炙手可熱的IPhone,然而也有不少失敗的產品,像是NEXT系統,也是讓賈伯斯當時被迫離開自己所創立Apple的主因。

筆者相信賈伯斯應該是一位非常能力行Positive Thinking的人,才能夠有堅持自己信念,一路走來,當然Positive Thinking不是成功因素的所有,但是Positive Thinking可以是引導走向成功的動力。

Positive Thinking與【思益】的意義與理念是相通的,Positive Thinking是一個思維面向的哲學,更需要身體力行Positive Thinking的作為,這就是對於Positive Thinking的【知行止】之【行為】哲學,除了【知】、更要【行】,才能去【止】於至善的Positive Thinking

在生活、在工作、在求學、在交友、在職場、在家庭,在待人、處事、接物,還是要多秉持Positive Thinking,也就是【思益】!


2011/10/15

相關連結: 從英文字看生活態度No excuse!「五毛錢」與「五塊錢」的工作態度「打字員」與「秘書」

邏輯、換位、後置、直覺


這八個字是一次和吳總聊天時,他提出來的看法,【邏輯、換位、後置、直覺】是一位領導者應該有的特質,個人非常認同吳總這樣的說法,一直想要寫出自己對應的感想,前些天,一位畢業學生來電提到他一些目前面臨的狀況,就建議他以這八個字作不同面向的思考,在此就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邏輯】的意義大家都明白,不外就是有條理,推論合理、明辨清晰,相信多數人都知道這個原理,不過,在某些情況或某些因素,尤其是人為的、感情的等影響,原來應有的【邏輯】就變得不邏輯了,如何能保持清晰的邏輯,確實是一位領導者需要的基本功。自己也寫過【談「流程化」之行政措施】、【談「直線式」與「迴圈式」之行政措施】,這兩篇大約也是在講處理行政事務的邏輯性。

【換位】是指能夠適時的互換角色的思考,在處理複雜的人事物,若是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恐怕會有所偏頗,尤其可能會有某種程度的自我迷失,甚至自我感覺良好。【換位】是個很好的思考策略,在處理各種面向的事情,不論是職場上、商場上、對弈之中,若能夠真正有互換角色的思考,相信會有不同的策略與做法。【從對方的角度思考】這是個人另一篇類似【換位】思考的文章。

【後置】是能夠將自己提到一個高度,以能夠有巨觀、有廣度的視野,使能夠跳脫於平面的思考。例如有人說螞蟻是平面的生物,因為人是立體的,可以在一個三度空間位置看螞蟻在二度空間的平面活動,其實所謂二度或三度空間、平面或是立體的,也都是相對的。不過,如果在思考處理人事物,真能夠以【後置】的理念來觀察平面的人事物,就可以像人們在看螞蟻一樣。這個【後置】的理念,也是林醫師所說的【你我他他】、或是【你我他它】,【換位】還是在你我的腳色互換,如果能夠【後置】,換言之,就是以第三者的【他】來看所需要處理之事物的【它】。另外,自己也寫了一篇【往上一層級之思考】,也是與此【後置】的理念相似,不外是要跳脫平面的迷失。

【直覺】所指應該就是instinct,一種本能或直覺,一位優秀的領導者,總是能夠在混沌、錯綜、複雜的環境中,釐清出一條道路,一位優秀的將領,總是能夠有敏銳的覺察,帶領官兵打一場勝仗,雖然說是直覺,相信領導者都已經歷經了前述【邏輯、換位、後置】的深思熟慮,最後的抉擇、取捨、決策當然就是【直覺】。然而,如果這樣來說【直覺】可能是太神了,林醫師所闡述的【】或許是【直覺】的根源吧!

【邏輯、換位、後置、直覺】這八個字相當簡潔,可以應用在職場上、商場上的策略擬定,也可以做為處理人事物的思維參考。

2012/05/18

後記:

做一個假設性的比擬:
  • 自我的【邏輯】是【單贏】
  • 【換位】是【雙贏】
  • 【後置】可以是【三贏】
  • 【直覺】則是【都贏】。
是否有道理,就請讀者參考了!
 

談【人微言輕】

所謂【人微言輕】,大意是說;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其實這句話有兩個觀點,如果自己認為是【人微】,那麼講甚麼話,不管內容如何,自然都已經【輕】了。第二個觀點是,如果把別人當成是【人微】,那麼別人所講的話,怎麼會去重視它?

又,在【人微言輕】中,若就其【言】來說,也就是所說的內涵,如果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算是【微人】所講出來的話,別人哪有不重視的道理。

在職場上,開會的場合很多,能夠發表意見的機會也不少,由【人微言輕】這句成語來探討,確實不管是誰,要說甚麼話?要如何說?都是職場上的一項藝術。

有份量的人,又能夠有技巧且適當的表達,而講出有內涵的話,在會議中能有這樣的人發言,這是這個會議的福氣,同時必定會受到大家的肯定與重視,因為具足了三個要件:(1)有份量的人,(2)有內涵的話,(3)講話的技巧。

舉一個例子來說,一位同事在會議中,為了對一個不當的宣示性決議作表達,開頭就說:「昨天晚上我做了個夢,OOO告訴我,如何…,又如何…」,這樣的講話技巧,個人的評論是,No body hurtNo body can be blamed,再者,講出來的內容,也能符合多數人的期待,自然能夠獲得大家的肯定。又這位同事,也算是資深人員,當然所說的話,相對地愈受重視,這樣的發言,也就具足了【份量、內涵、技巧】三項重要指標。

或許初出社會、或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總會認為自己資淺,在會議中,不太敢輕易發言,基本上,這就落入了【人微】的迷失,其實,有遠見、有氣度的會議主席、公司主管或老闆,不會因為資淺的人之發言,就否定其發言的內容,其實,新鮮人要思考的是所發言內容的內涵與深度,有道理、有內涵的發言,是會受到大家肯定的,相信也是明理之主管所期待的!

再來,講話、談話的技巧也是相當重要,儘管是比較資淺的人,或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比較無工作歷練與社會經驗,自然在講話及發言技巧上,不若資深人員,然而【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之能力,確實是職場上必備的條件,只有多練習了。往往社會新鮮人給人的印象是,講話太衝、或者被形容講話未經過大腦的思考,其實這就是講話的技巧尚待檢討改善。

本文的重點是,任何人都不應該有【人微言輕】的自我想法,以及對別人有【人微言輕】的觀感,尤其社會新鮮人更要看重自己,別人才會尊重與重視自己,慢慢地就會成為有【份量】的人,而講話的內容要有【內涵】,若是能夠獲得普遍的認同,那麼這樣的【內涵】就更凸顯其重要性與【份量】,有了人的【份量】與話的【內涵】,通常是相輔相成的,最後就是表達上的【技巧】,【如何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就需要磨練了。

奉勸社會新鮮人,不要把自己當個【人微言輕】的人,而要當個有【份量】的人,能夠講出有【內涵】的話,也就可以是個有【份量】的人,又如果能夠很【技巧】地表達重要的【內涵】,才是真正有【份量】的人。

社會新鮮人,讓自己對【人微言輕】說NO

2011/01/17

契合信念 – 玄珠的啟示

前兩週1/6/2013在竹林園,玄珠分享了她的心得,聽完之後,就一直想要寫下當日的內容,趁現在的空檔,從當日的筆記中,彙整寫下自己的心得感想。
 
生老病死,如果以時間數線畫下來,生死都在一瞬間,生之前、死之後是未知的、不肯定有沒有的虛線,人的一生一世,就是在這生死之間的實線,如何去妥善老病,就是人生大事。




如何能夠讓自己【心身合宜】是妥善人生的方法,也是面對與處理老病的要訣。

心想瘦、想運動,身想吃、懶得動,這就是心身不合宜。

心想當老師,身有專業、有好的表達能力,這是心身合宜。

心想打網球,身能跑、手感佳,這是心身合宜,當然也有心身不合宜的時候。

【法常】,萬物的道理,天有陰晴、月有圓缺,均為法常,人也要有法常的認知,人都會有老病的法常,這是【有】的認知,如果能夠化【無】,就是能夠妥善處理。

 
 

找到契合人文學會的名片,其中,【契合信念】,以【恩、愛、惠】為信念,從【悲智】中體會【感覺、感受、感應】之【真善美】,原來玄珠的主題是在此。

 


恩:因心而發。不管有沒有恩的感覺,還是要由心而發;重點在發心,在【非意】無心,種下好的因子。

愛:以仁正發。也就是【非意散本仁】,愛可以接受恩,也可以接受惠,以仁為正中、正確的發生而愛。

惠:專一於仁。重點在【非意散本仁】的【散】,惠是給、施、予,要以仁為中心。仁是己立立人,心身合宜則為仁。

 
【恩、愛、惠】容易落入【量】(ㄌㄧㄤˊ)之間,要【量】(ㄌㄧㄤˋ)才是真正的【恩、愛、惠】。不管是AB,或是B得自A,都要【因心而發、以仁正發、專一於仁】,在【非意散本仁】之間。

 

智,有為的實相;慧,無為的空相。

【智慧】也是【有化無】的心身合宜。

學知而能智,智化而能慧。

智慧、智慧,智慧是能【知恩、行愛、止惠】,【知真、行善、止美】。

慈,這個心;悲,不是這個心。慈悲,也是有化無的心。

 
 

 
五蘊之色受想行識,也是發之於情,情宜能發之中節。人不免有五毒【貪嗔癡疑慢】之苦,如何【有化無】?
 

貪:以【正智】會【慧】。貪乃人之本性,惟宜發之中節;貪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因為有很多的欲。如能以正智去感覺、感受,而能感應而慧之,就像許許多多的發明與發現。

嗔:以【正仁】會【義】。人都會有脾氣,生氣時,以仁、平等心,以【正仁】去對【義】,也就是【人義、事義、物義】。所謂一怒為紅顏,憤怒是很有力量的,如能以【正仁】會【三義】,當如是也。

癡:以【正勇】會【用】。人都有執著,癡情也是一種堅持,要以【正勇】將能量化給大家,就算傻、笨的癡,真的就是勇,不知道害怕,所以要有【正勇】才能化癡為用,有用於大眾的利益。

疑:以【正信】會【誠】。人是懷疑的動物,懷疑時要有【正信】,才不會冤枉別人,正信以誠,正信才會誠。科學的發展也是在疑,不疑處有疑,持之以誠,正信之,也是人類社會的進步。

慢:以【正勤】會【勞】。凡人都有惰性,怠慢、怠惰人之常情,因此要【正勤能勞】,人類也因為懶惰而有進步,諸多的發明,不就是以勤、以勞的創見。

 
五毒在感覺、感受之中,人都有此五毒之情,要以【正智、正仁、正勇、正信、正勤】為感應力,在【有化無】的過程中,化五毒之苦。

 
想像一下愛迪生如何發明電燈泡,【貪】為了蠟燭不方便要亮光,【嗔】經過多少淬煉失敗的憤怒,有愈挫愈勇的【癡】,抱持著【疑】的態度,就是要拒絕點蠟燭的【慢】,是否就是【有化無】的【化五毒】呢?

 
【悲智雙運】,是由已知去探尋未知,由感覺、感受去尋求感應,由智去累積智慧。也是要去使得【心身合宜】的方法,就是【心身平衡】而已。

 
如何能心身合宜、心身平衡?由【拾身得心】與【捨心得身】來說。

 
【拾身得心】:拾,收、斂、歸納整理。有感於恩,無應於惠。以划船搖槳來說,搖槳的感覺、感受、感應的過程,槳身下水的角度會有不同的划船前進效果,當然出力的力道也全然不同,透過身心的協調、修正、調整,慢慢體會出搖槳使得划船能夠快速前進的搖槳方式,而能夠得心應手,這就是【拾身得心】,以划船搖槳這件事來說,就是【心身平衡】、【心身合宜】。

 
聖人以德而感,感天地之氣而應,也是心身互激的過程。以划船搖槳來說,【拾身】去學,學習形、學習式,持續的練習,由【學而】而能夠【覺而】,得其內容之【得心】,【拾身】是行,【得心】是止,行而得慧,此為【拾得】的過程。

 
如果划船搖槳已經【拾身得心】的【拾得】,這個學習自得的過程,不就是【一增一減】、【自增自減】,如果能夠達到【不增不減】,這就是【捨心得身】,划船搖槳已經到了爐火純青、隨心所欲的【心身合宜】。
 

【拾身得心】à【拾得】
【捨心得身】à【捨得】

 
練習武術拳法的過程,好像就是這【拾身得心】à【拾得】,及至【捨心得身】à【捨得】的體會,學習拳法之初,在學習招式、學習形,透過【拾身】不斷地練習,而能有所【得心】應手的感覺、感受。在熟悉了拳法之後,除了打出拳形招式,也就是有了【感覺】,在身法之外的心法,也越來越有體會,則是在【感受】,最後,如同【非意散本仁】的非意無心之間,就沒了心法而有了身法,這或許就是【捨心得身】。

 
今日的主題,【契合信念】:以【恩、愛、惠】為信念,從【悲智】中體會【感覺、感受、感應】之【真善美】,彙整玄珠的講授大綱如下:
 

1.         生老病死
2.         心身合宜
3.         法常
4.         有化無
5.         恩愛惠
6.         非意散本仁
7.         恩:因心而發。愛:以仁正發。惠:專一於仁。
8.         【量】(ㄌㄧㄤˊ),【量】(ㄌㄧㄤˋ)
9.         智慧
10.     【知恩、行愛、止惠】,【知真、行善、止美】
11.     五毒【貪嗔癡疑慢】
12.     貪:以【正智】會【慧】
13.     嗔:以【正仁】會【義】
14.     癡:以【正勇】會【用】
15.     疑:以【正信】會【誠】
16.     慢:以【正勤】會【勞】
17.     【悲智雙運】
18.     【拾身得心】與【捨心得身】
19.     由【學而】而能夠【覺而】
20.     【一增一減】、【自增自減】、【不增不減】à【感覺】、【感受】、【感應】
21.     【拾身得心】à【拾得】
22.     【捨心得身】à【捨得】
23.     【拾得】à【捨得】
 
以上的紀要與個人的心得,不知道有沒有【切中】玄珠的分享?

2013/01/19

相關連結:思益清靜不時不空,不空不時

free coun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