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ages

This page shows my ...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學習、學思、學問、學用

在學校擔任教職工作,新的學期又開始,第一次上課時,除了課程內容介紹外,常會與學生分享個人對這個主題學習學思學問學用」的看法,今天終於有機會將相關的討論內容給具體的寫下來,以後就可以直接發給學生們參考了。

當老師的職志當然就是教學!一直以來,常在課堂上勉勵學生,當學生的時候,要謹記當下主要的工作就是學習。本文嘗試討論老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並且為中心來討論之。


如下圖示姑且稱之為教學實用圖」,係以「」為中心的「教學」與「學習」的實用方法,是否有道理就請讀者惠賜意見了!


教學」是擔任老師的重要工作,其中,「」,也,下所法效也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老師教了甚麼,學生就會學習仿效。一般都說,老師的工作也在傳道授業解惑,這三件事中,有」三個動作或過程,可以說是老師的教學方法,怎麼教才能夠讓這三個動作的過程有效呢?自然是老師們需要自我精進的課題。傳道授業解惑其中,又有」三件東西,老師們自己有充分的本質學能嗎?

綜合來說,老師面對「」的中心,要能夠有充實的「」之本質學能,要能夠有妥適的「」之教學方法,才能夠有效的「傳道授業解惑,這樣的話,學生自然就可以達到上所施,下所效也」來學習「」。

談到學生的「」,當然就是學習,如何學習?是How to do?的事,常鼓勵學生要做一件事情,先要思考Why to do?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也要想一下,What goals to achieve?做了這件事要達到怎樣的目標?這就是:Why to do? What goals to achieve? How to do? 的三部曲!為什麼要做?要達到甚麼目標?如何進行?

首先,談Why to do? 為什麼要「」呢?台灣的教育常常是以考試導向的教學,因此學生在學習中,想的似乎都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然而,「」的真正意義,應該是要「學以致用」,不管是學甚麼,其實都是要拿來用的。例如,學英文,是要來講、與人溝通、與國際人士接軌的語言媒介;又如,學習某一項專業技術,考證照只是在驗收學習成果,然而,教育界似乎有點在為了證照而證照,學生的學習目標似乎也因而偏頗於、執著於那一張證照,因為「」乃「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學理念應該要以「學以致用」為中心,學生的學習目標,也應該要以「學以致用」為中心。所以,「」的What goals to achieve? 是「學以致用」!

現今普遍存在一種說法,所謂的「學用落差」,是怎樣的因素,是需要另外的篇幅討論,要怎樣由「學用落差」能夠轉變為「學以致用」,需要老師與學生共同努力!

再回到「教學實用圖」,目前討論了「教學」及「學用」,分別是學之初學之果,接下來談如何「學」的過程,也就是How to do?。當我們在說「學」,不外就是指「學習」,學是什麼呢?習又是什麼呢?由林醫師學到的一個精神,對中文字有疑慮時,就查一下康熙字典,介紹一個不錯的線上查詢網址:http://kangxi.adcs.org.tw/kangxizidian/。本文後面,有與本文相關的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釋節錄,方便讀者參考。

」,《說文》:也。《增韻》:受敎傳業曰學。如果,就是覺悟,拆字來看覺悟學見吾心,原來學是要去:學習看到自己的心

如何看見自己的心呢?學習的時候,要能夠思,也就是要去思考。:《說文》:也。《書.洪範》:思曰睿。《六書總要》:念也、慮也,繹理爲思。其中,:《說文》:深明也通也
徐幹《中論.修本篇》:睿莫大乎自慮

是要同步進行的,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中如果沒有,會像漁網般的錯綜而迷惘;如果只有,沒有去「學」,是危險的,為什麼呢,讀者可以反思一下喔!

那麼學習中的「習」是什麼?:《說文》:數飛也。數,也,也。《禮.月令》:鷹乃學習《禮.月令》季夏,「鷹乃學習」註:鶵學飛。又,季秋,「鷹乃祭鳥」註:欲食鳥,先殺鳥不食。

所以,「」是:能夠急速的飛。又,在夏末,老鷹學飛,在秋末,老鷹學捕食小鳥,的中心,在因時制宜的學,也有循序漸進的意思。論語學而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乃要「時習」,也就是「」要能夠因時制宜、循序漸進的像老鷹在夏末學飛、在秋末學捕食小鳥,這樣就可以學到自己的論述見解,才可能悅啊!

甚麼是學問?要有學問,要先學會發問。講到發問這件事情,台灣的學子似乎都恥於發問,原因當然很多,總之,在此還是鼓勵同學多多發問。在學校帶過一門課程專題討論,就是邀請校外學者專家來學校對學生作專題演講,課程中要求同學聽演講時,要寫下20個提問的問題,並以加分方式,鼓勵同學真正提問與演講者有所互動。起初許多人都認為:提問20個問題是艱難的課題,一學期下來,有學生反映這是個很好的訓練,練就了如何提問、如何掌握問題的重心、也練了敢於發問的勇氣。是的,發問也是需要時習」的!

學習」的中心,是要能夠「時習」,當然老師的引導是很重要,同學們還需要去「學思」,有不懂的、不明白的,就要「學問」勇敢地提出你的問題,這裡的「問題」是Question,是疑惑、疑問,不是Problem問題。如果有Question,沒能夠及時解惑,累積太多的疑問Question,就會變成問題Problem了!

寫到這裡,讀者也看到這裡,真是辛苦、也不容易,稍微總結一下「教學實用圖」:
l   教學」:老師的責任。老師要有充實的「」之本質學能,要有妥適的「」之教學方法,才能夠有效的「傳道授業解惑」。
l   學用」:學生的學習目標:「學以致用」!
l   學習」:學的過程要能夠「時習」:要能夠因時制宜、循序漸進的像老鷹在夏末學飛、在秋末學捕食小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中心!
l   學思」:學的過程要去」,體會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真實義!
l   學問」:學的過程要會」,要有學問,要先學會發問

以上,大概就是教學實用圖」右半部想要表達的內涵,那左半部的意義呢?「眼耳鼻舌身意」及「色聲香味觸法」出自金剛經,有稱之為「六根」及「六塵」、或「六識」及「六覺」。在「」的過程,「學習」、「學思」、「學問」是中心,也是方法,「學用」則「」是的目標。

人是怎樣「學」的呢?這也是個大哉問!以本篇原訂的主題:學習學思學問學用」,以及想要表達的重點應該是都寫出來,就此告一段落。

王栢村
2017/03/10


以下資訊來自:http://kangxi.adcs.org.tw/kangxizidian/,中華開放古籍協會的開放康熙字典。

l   教,《說文》上所施,下所效也。《釋名》:敎,也,下所法效也。《廣韻》:敎訓也。《玉篇》:敎令也。《易.觀卦》:聖人以神道設敎。《書.舜典》:敬敷五敎在寬。〔傳〕布五常之敎。又,《禮.王制》:明七敎以興民德。〔註〕七敎,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賔客、朋友也。《周禮.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敎。〔註〕敎所以親百姓、訓五品,有虞氏五,而周十有二焉。《禮.曲禮》:敎訓正俗,非禮不備。《荀子.脩身篇》:以善先人謂之敎
n   :《說文》:先,前進也,从人、之。〔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玉篇》:前也、早也。《孝經.感應章》:必有先也。老子《道德經》:象帝之先。
l   :《說文》:也。《增韻》:受敎傳業曰學
l   :《說文》:數飛也。《禮.月令》:鷹乃學習
n   :《說文》:計也。《博雅》:責也。《爾雅.釋詁》:數,也。〔疏〕皆謂急疾也。〔註〕徐廣曰:數,也。
n   《禮.月令》季夏,「鷹乃學習」註:鶵學飛。又,季秋,「鷹乃祭鳥」註:欲食鳥,先殺鳥不食。
l   :《說文》:也。《書.洪範》:思曰睿。《六書總要》:念也、慮也,繹理爲思
n   :《說文》:深明也通也。《玉篇》:聖也智也。《書.洪範》:思曰睿睿作聖。〔蔡傳〕睿通乎微也。徐幹《中論.修本篇》:睿莫大乎自慮
l   :《說文》:訊也。《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詩.邶風》:問我諸姑,遂及伯姊。《爾雅.釋言》:問也。《儀禮.聘禮》:小聘曰問,《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聘曰問。又,秋官〈大行人〉:閒問以諸侯之志。〔又〕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
n   :《說文》:訪也。〔徐曰〕訪問之以耳也。《廣韻》:問也。《禮.曲禮》: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公羊傳.隱十一年》:大夫來曰聘。《榖梁傳.隱九年》:聘,問也。《周禮.秋官》:時聘,以結諸侯之好。《儀禮.聘禮》:大問曰聘小聘曰問
l   :《說文》:可施行也。《廣韻》:使也。《左傳.襄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晉實用之。杜甫詩:古來才大難爲用。《增韻》:器用也。《書.微子》:今殷民乃攘竊神祇之犧牷牲用以容。〔傳〕器實曰用。《左傳.襄二十五年》:我先王賴其器用也。《廣韻》:通也。
l   :《說文》网,或从亡。《易.繫辭》:結繩而爲罔罟,以佃以漁。〔釋文〕取獸曰,取魚曰。〇〔按〕《今文易》作網。
l   :《說文》:危也
n   :《說文》:在高而懼也,从厃,人在厓上,自卪止之也。〔徐曰〕《孝經》:高而不危,制謹度。故从卪。《玉篇》:不安貌。《廣韻》:疾也、隤也、不正也。
l   :《禮.檀弓》:而曰。〔註〕而,猶乃也。《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論語》:學而時習之。
l   :《說文》:說,釋也。一曰談說。《釋名》:述也序述之也。《廣雅》:論也。《玉篇》:言也。《廣韻》:吿也。《增韻》:解也、訓也,又所論之辭也。《易.咸卦》:滕口說也。又,〈繫辭〉:故知死生之說。《書.益稷》:庶頑讒說。《詩.國風》: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史記.老莊申韓傳》:韓非作〈說難〉曰: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揚子《法言》:五經之爲衆說郛。《文心雕龍》:說悅也。兌爲口舌,故言咨悅懌。過悅必僞,故舜驚讒說
l   :《說文》:木株也。《左傳.隱六年》:農夫之去草,絕其本根,勿使能植。《廣韻》:根,柢也。老子《道德經》:重爲輕根。《博雅》:始也
l   :埃也。《爾雅.釋詁》久也,謂塵垢稽久也。
l   :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迷識也
l   :《說文》:寤也。《廣韻》:曉也。《書.說命》: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公羊傳.昭三十一年》:叔術覺焉。〔註〕覺,悟也。《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大夢也。《白虎通》:之爲言覺也,悟所不知也

free counters